集团简介            组织机构


党  委                董   事  会


              


支部建设                  纪检监察


群团工作                       精神文明


专题活动

战略投资                  运行管理


安全生产                      审计法务


建设管理

文化体系               

员工培训               

招标公告                     工程动态


政策法规                  信息发布公布


安全资料下载

民情论坛                     在线留言

首页 >> 党建工作 >>专题活动 >> 第54期如何理解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为什么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详细内容

第54期如何理解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为什么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时间:2023-02-23     【原创】

 1677132892222231.jpg

1677132893318218.png


   40.如何理解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国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在空间上的体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载体。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关系上的协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禀赋差别极大。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搞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工商业,必须在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保有足够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这样才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适宜人类发展的区域相对有限,且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胡焕庸线”东南侧,适宜工业化、城镇化的区域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高度重叠,易产生功能冲突。近年来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人口和产业加速向适宜发展地区聚集,空间矛盾进一步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根据我国特定的地理空间条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社会规律,更加注重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有效发挥政府规制和调节作用,处理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以相对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需要充分考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经济发展阶段及特点、生态环境条件约束、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等因素。从人口角度看,我国人口增长已经显著放缓,预计很快达峰,但老龄化和城镇化会进一步发展,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向城市化区域集中是大趋势,对居住空间质量的要求会不断提升。从经济角度看,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空间需求增长放缓,集约高效是大势所趋。从生态角度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总体态势趋好,但仍面临人口、经济增长压力和气候变化等风险。从安全角度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空前上升,资源对外依存度偏高,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与维护国家安全的矛盾较为突出。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基本途径是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要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通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合理分工和空间集约使用,使城市化地区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产出,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发展,支持边疆地区人口和经济稳定,达到整体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均衡和最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必须合理确定不同空间的优先序。根据我国国情,应把保护农业生产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生态保护空间,最后是城市开发空间。应按照这一优先序划定“三区三线”。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根据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及发展需要,合理划定承担不同功能的国土空间和边界线,形成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底图,构成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要大力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创新空间运用方式,开拓新型空间资源,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和人口在适宜发展地区合理集聚和匹配,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开发有序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41.为什么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这是对未来我国城市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1年末已经达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亿人,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座,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4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城市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表面轻内涵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城市建设不顾客观条件,好大喜功、贪大求洋,过度占用土地和水资源,破坏传统城乡风貌。有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严重分离,造成巨大的通勤成本。有的城市缺少必要的排水、防洪、抗震、应急等设施,在自然灾害面前极为脆弱。有的城市管理粗放,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时措手不及、手段简单粗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我国城镇化进程还在继续推进,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预计还将有2亿左右人口进入城市生活。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人口密度不能无限提高。2021年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仅6.24万平方公里,即全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1/160的国土面积上,城市平均人口密度达1.5万人/平方公里,明显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的适宜水平,总体较为拥挤,特别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明显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长期看需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有1800多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防洪排涝、抗震应急、公共卫生、地下管网、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提升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有效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要大力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加快建设现代城市社区,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版权所有:吕梁水控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358-8322995  邮编:033000



技术支持:吕梁水控集团有限公司    邮箱437148251@qq.com
官方微信
手机网站
文章
  • 文章
搜索
备案编号:晋ICP备2023000013号

吕梁市人民政府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