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简介            组织机构


党  委                董   事  会


              


支部建设                  纪检监察


群团工作                       精神文明


专题活动

战略投资                  运行管理


安全生产                      审计法务


建设管理

文化体系               

员工培训               

招标公告                     工程动态


政策法规                  信息发布公布


安全资料下载

民情论坛                     在线留言

首页 >> 党建工作 >>专题活动 >> 第46期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详细内容

第46期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3-02-20     【原创】

1676880243915606.png


1676880244509804.png


32、如何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币值稳定、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任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的总和。准确理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意义、内涵和任务,有利于在实践层面推进这一重要改革。

  第一,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一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对货币管理得好,就能够发挥出货币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反,如果管理不好,不是出现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就是发生信用收缩,甚至造成经济金融危机。二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需要以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作为重要支撑,既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防止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推进。三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必然选择。国际上中央银行制度根据形势和实践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新的内容,从向政府融资、管理货币,逐步发展到通过调节货币和利率维护币值稳定、重视充分就业、关注金融稳定和国际协调合作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主动应对国际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

  第二,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实现现代金融政策体系服务功能的需要。一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更加重视充分就业。中央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目标,要以市场化方式对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行为进行调控,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必须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二是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是中央银行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通过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中央银行必须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切实履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对重大金融风险的责任进行严肃追究和惩戒。四是完善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第三,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任务。一是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二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三是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各类银行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结构。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四是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五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33、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经历过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某个或某些产业领域形成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或服务能力,成为支撑高效率社会生产和高水平国民收入的基石。比如,美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金融和法律服务业,德国的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产品、半导体、造船、汽车产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农业、采矿业,都是支撑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反之,一些曾经的强国走向衰落,一些国家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长期停滞,重要的教训也是没有实现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和现代化,没有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因此,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一些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同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突出表现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链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不足,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比如,我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方面还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还普遍存在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差、市场范围受限等问题,面临“不好用、不能用、不愿用”的局面。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且较为分散,基础性技术积累不足,历史欠账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应对遏制打压的需要。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足,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中下游不配套,产业链脆弱性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立足我国国情,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体系完整的独特优势,巩固普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一般机电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在半导体、软件、先进材料和关键装备等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能源、重要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着眼未来发展,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构建新的增长引擎。要大力发展设计、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通过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版权所有:吕梁水控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358-8322995  邮编:033000



技术支持:吕梁水控集团有限公司    邮箱437148251@qq.com
官方微信
手机网站
文章
  • 文章
搜索
备案编号:晋ICP备2023000013号

吕梁市人民政府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