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期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怎样理解树立大食物观?时间:2023-02-23
38.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郑重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必将对全党深刻认识新时代农业发展定位、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1年,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何谓农业强国?农业强国首先表现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这是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这是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强国还应该体现为农业竞争力强,这是农业强国的核心要义。必须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或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并基本具备同国外农业竞争抗衡的能力。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5年要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进步。 第一,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要求,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强化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大力推进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第二,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 第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健全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第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有效破解人多地少国情下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树立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新时代树立并贯彻大食物观,关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拓展”。 第一,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宜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向森林要食物。我国有大量丘陵、山地,具有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的巨大潜力。以油茶为例,通过开发潜在资源,可替代几千万亩耕地,能有效缓解耕地压力和食用油供需矛盾。二是向草原要食物。我国草地面积达39.68亿亩,但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草原开发潜力巨大。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草原建设,通过补播、灌溉、施肥等措施对水热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原、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和南方草山草坡进行改良,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有效提高草原草地生产力。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有面积5000亩以上的宜渔湖泊、水库达1500个,在深远海适合鱼类养殖的面积有7万多平方公里,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蛋白食物资源。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生产方式,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所需的食物,从而部分替代土地,有效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有后发优势,目前技术上已日臻成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微生物生长快、易于培养、所需生产空间小、蛋白含量高,微生物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挖掘、改造乃至创造新型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开发利用真菌源蛋白、合成型替代蛋白等微生物食物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目前被人类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尚不到地球微生物总量的1%,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15年内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替代蛋白产品将占据约22%的全球食用蛋白市场份额。宜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建设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科技项目、培育微生物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队伍等举措,大力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第三,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消费引导和营养干预政策,在全社会积极引导并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并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食品安全和食用知识宣传,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