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0期 为什么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为什么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间:2023-03-17 66.为什么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部署,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艺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引领和鼓舞人民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的战略需要。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开展系列文艺活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工作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转变、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跃升的特征更加凸显,对优质精神文化食粮的期盼更加凸显,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倾情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更好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要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一支坚持弘扬正道、坚守艺术理想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把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艺事业,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汇聚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强大力量。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要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67.为什么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我们党为在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国际传播力作出的战略部署。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特别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更加凸显了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推进历史伟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续而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扰乱人心,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外宣传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坚持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把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作为重中之重,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高访和重要会议活动的对外宣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海外推介,生动丰富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领袖形象。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训体系建设,构筑起对外宣传的人才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