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2期 为什么说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时间:2023-03-17 68.为什么说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权力观,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时代表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人民性权力观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权力用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造福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第二,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在新中国70多年的执政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种种考验,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民性创造性地转化为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草帽书记”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忘我的付出把实实在在的政绩深深印刻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正是因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党才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充分信赖和坚定支持,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胜利。 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忠诚之心践行党的宗旨,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权力,以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才能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境界担当。党员干部必须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切为民谋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切实造福于民作为实践落脚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创造党和人民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69.为什么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对于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制度。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毛泽东在我们党内最早倡导共同富裕,他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是共同富裕的积极实践者,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述,鲜明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系统筹划和战略安排:一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走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只有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