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怎样理解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什么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23-03-23

1680055669802729.png

1680055671427069.png


76.怎样理解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状况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走欧美发达国家老路,去大量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战略抉择。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此,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要求。绿色是核心,关键是全面,要害是转型。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更加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坚持先立后破,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化石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着力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77.为什么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对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双碳”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稳步推进“双碳”目标任务取得实效。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占比约83.4%,其中煤炭占比仍高达56%,这是最大的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一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手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先把手里吃饭的家伙扔了。同时,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高耗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不仅不是我们所要的发展,而且会反过来影响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低碳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注重处理好4对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同时,降碳要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制度安排和统筹协调机制,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实现“双碳”目标,等不得,也急不得。策略上要稳中求进,统筹做好加减法;行动上要扎实推进,保持定力不动摇。降碳、减污是做减法,扩绿、增长是做加法。“降碳”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减污”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降碳、减污,降低的是高碳经济,减少的是“黑色经济”,增加的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扩绿”可以增强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扩大环境容量。“增长”只有建立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基础上,才能使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可能,从而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