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是什么意思?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作制",也就是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营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随着项目经济融资的发展,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或合营,又称公私协力)这个词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欧洲,该词最早由英国政府在1982年提起,是指政府与私营企业家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企业家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
那么PPP项目具体是什么呢?PPP项目一般是由政府投资,私人企业承包整个项目中的一项或多项的职能,例如只负责工程建设,或者受政府委托代为管理维护建设或提供几项公共服务,并通过政府付款实现盈利。PPP项目是需要私营企业负责项目的全部投资,在政府的监管下,通过向直接用户收取费用,投资实现利润。因此私营企业在这类PPP项目中承担的风险最大。既然私人企业有这么大的风险。那为什么政府不直接去做这个盈利的项目呢?是因为政府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政府就不能做、也不擅长社会或社区工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汲取与分配应该以高效率的方式进行。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入,以使项目可以商业运作。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规划,而将政策执行落实于私营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长久以来的财政负担,又可将私营企业家的力量引入公共服务的进程当中,以强化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了资源使用效能和建设、运营效率。因此,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PPP的研究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
所以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在PPP模式中公共私营合作双方的角色和责任会随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政府的总体角色和责任为大众提供最优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却是始终不变的。PPP模式是提供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对政府有效治理和决策的替代。在任何情况下,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组织招标,理顺各参与机构之间的权限和关系,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等。
PPP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一定的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私营企业"有利可图"。私营企业的投资目标是寻求既能够还贷又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吸引不到私营企业投入的。而采取PPP模式,政府可以给予私营企业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营企业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可提高私营企业者投资的积极性。
私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有可能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进而降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且不但能节省政府的投资,还可以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营企业者,从而减轻政府的风险。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